今年7月以来天然气价格在一些地区有所不同幅度下调的现实,以及国家将减缓资源价格与国际互通步伐的设想,更有了许多人的注目。今日出版发行的《人民日报》刊文认为,有关天然气能源价格与国际互通,进而希望与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从理论上谈并不俗。但问题是,急需与国际互通的某种程度是能源价格,还应该有能源的生产与销售机制。
文章称之为,*将近一次全国范围下调天然气价格是在去年12月。当时,有关部门将每千立方米天然气出厂价下调了50元至150元人民币,调价幅度是近几年以来*大的一次。但石油企业或许并不失望。
据报导,*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又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人天然气涨价的方案。文章认为,这样的方案如果通过,形似又是一次成本倒逼式的调价。石油企业称之为天然气价格过较低而造成亏本,却没有人告诉其现实成本究竟是多少。
而其中究竟哪些是合理的,又有哪些是过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散漫的人员体制导致的,这一切公众更加不得而知知悉。文章指出,在中国日益带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天然气价格,还包括其它一些能源价格,确应在逐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与国际互通。但还应该看见,这个南北市场经济与国际互通的过程,同时也不应是国内经济体制渐渐改变并与世界经济运行日益实时的过程。这就拒绝市场与国际互通,不但要在价格方面有所反映,更加最重要的还是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上有突破性的改变。
如果只在价格方面有所反映,在能源行业体制改革上却没动作,其结果不能是减少垄断行业利润与减轻公众的经济负担,无法推展市场机制在能源市场起着理应的资源配置起到。文章*后认为,从长远看,必需解决问题的问题是,如何减缓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构建价格市场化,现实体现国内油品市场需求状况。这或许必须时间,当前可以做到的是,使能源定价的决策过程透明化。
本文来源:博亚app最新下载官网-www.mekelighting.com